漸入佳境:教育部“互聯網+”時代混合學習模式探索高級研修班側記
發布日期:2016-07-12 點擊次數:1359次
到7月11日,在浙江大學舉辦的教育部“互聯網+”時代混合學習模式探索高級研修班,正式展開教學已經三天。記者全程跟隨了這三天的培訓過程,為大家帶來第一手的一線報道。
7月9日、10日兩天,研修班完成教學的課程有:中國教育技術協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程建鋼教授的《混合學習與混合教育:理論、技術與進程》、浙江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陸國棟教授的《打造真正的大學課程——兼談SPOC探索》、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張力的《“互聯網+”時代的教育與學習》、中央電教館館長王珠珠的《服務教育現代化大局發揮信息技術支撐引領作用——學習領會<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
兩天的教學,內容權威、詳盡而又具體實用。除我們已經報道過的研修班首日上午程建鋼教授的課程外,陸國棟院長多年來對教學方法、考試方法進行了豐富的改革探索實驗,比如讓學生自主設計作業和考試,以及在信息技術支持下開展大學先修課、高校聯合課、校區之間開課、校際課堂互通、國內外課堂互通等,實現了課程形態以及混合學習、沉浸學習、協作學習、移動學習、案例學習等多種學習模式的創新。
張力將課程分為兩個單元——兩個世紀交替的教育和學習、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和學習,系統深刻地講述了國際社會終身學習理念和價值取向的發展,以及近25年來世界全民教育運動的演變與不同政策選擇,并傳達了接下來15年內世界全民教育的三大最新導向:力促教育公平、面對生存挑戰、提升教育質量;在此背景下,他用數據和圖表描繪了我國整個教育體系基本框架以及各級各類教育的發展演變歷程,重點傳達了后十年我國教育現代化的國家層面規劃與部署,并結合對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關于教育現代化和基本公共服務的內容的解讀,列舉了教育現代化重大工程,剖析了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關鍵問題。
王珠珠從發展現狀與形勢分析、指導思想與工作原則、發展目標、工作任務、保障措施共五個方面,系統詳細地為大家解讀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規劃》的主要內容和核心思想、新特色與新部署,以及對發展網絡繼續教育的啟示。她還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認識,向本次研修班的學員們提出了幾點工作建議,建議他們在推進繼續教育、網絡教育工作的過程中: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在解決問題的服務上下功夫;創新生態發展環境,提高協同發展能力;探索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11日上午,研修班特設了實地參訪環節。杭州正值臺風季節,小雨淅瀝,全班學員冒雨前往浙江大學紫金校區,參訪了校區內的辦事大廳和圖書館。這兩處校內單位的環境建設與工作流程均實現了高度信息化、智慧化,學員們在認真觀察之余,紛紛向現場的工作人員就各種具體深入的問題進行咨詢。此外,全體學員還聽取了浙江大學信息中心副主任程艷旗教授對浙大智慧校園所作的系統介紹,以及浙大出版社副社長金更達對浙大“互聯網+教育+出版”教育教學模式創新成果“立方書”的介紹。
11日下午,中歐商業在線總經理吳馮淑為大家就“互聯網時代的企業混合學習”主題,分享了中歐商業在線在開展企業混合學習服務方面的經驗,以及中歐商業在線為興業證券、招銀大學等提供企業管理培訓課程設計與制作服務的實踐案例。許多學員對中歐商業在線的平臺設計、課程開發及其對外開展培訓業務的具體細節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提問十分踴躍。
三天的研修過程中,參培的各省市教育廳領導、各高校繼教院及網院院長們,完全將自己當成普通學員,嚴格遵守班級紀律,認真仔細地聽講、記筆記、提問,并分享自己的學習體會,始終保持“狀態全滿”。7月11日上午,由于參訪任務重、學員熱情高,結果預先安排的參訪時間大大超出,甚至耽誤了午飯,學員們以最快速度趕回就餐地點用過“殘羹剩飯”,經過短暫的休息,又帶上學習資料,投入了下午的緊張學習。
熱情飽滿的不只是學員,老師也是如此。研修班計劃中安排將在12日上午為大家授課的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教育發展戰略學會副會長季明明,為了盡最大努力上好這一課,提前于10日下午就趕到了杭州,走進教室,與學員們一起隨堂聽課;而為了全程參與11日上午的實地考察環節,考慮到可能有臺風和降雨,他還特地穿上雨靴,與學員們保持同步活動。他還利用乘坐大巴車前往參訪地點的空閑時間,與多名學員交流討論,聽取他們的意見與需求。在車上時,他說:“將來高校會普遍實施混合學習模式,這是趨勢,非常重要。
(內容提供:浙江大學高端培訓網)
(查看原文鏈接:http://zdpx.zju.edu.cn/news1_1386_301.html,轉載請復制)